当前位置:变形汽车网 > 车厂时讯 > 奔驰宝马奥迪,退战涨价!

奔驰宝马奥迪,退战涨价!

在国内汽车市场或是卷价格、或是卷价值的大环境中,有三家车企挣脱了出来,选择了另一条路 ——卷品牌

7 月 11 日,博主 @孙少军 发文称,因为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,宝马 7 月将会开始降量保价。

后续他又补充称,宝马全年批售任务继 6 月降低 15% 以后,7 月再降 15%,并降低返利门槛,取消金融渗透、密采考核。

随着他的博文一出,“宝马中国退出价格战”在网络上蔓延。

而在 7 月 12 日,宝马中国方面针对此事向贝壳财经回应表示,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,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

尽管回应中没有正面提到“价格战”,但“关注业务质量”、“稳扎稳打”的含义不言而喻。

在当下一片红海的汽车市场中,绝大部分车企都在“降价保量”,宝马却反其道而行之“降量保价”,未免显得有点头铁。

要知道,一些车企哪怕是“打骨折”了,还是保不住量,只能苦苦求生。

很显然,宝马这是在销量和利润之间,选择了后者。

不过,宝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据财联社报道,继宝马之后,另外两个豪华汽车品牌奔驰和奥迪也将退出价格战

报道称,7 月 15 日、16 日,记者连续两天探访终端市场,宝马的销售人员透露,相较于 6 月底的最高优惠力度,宝马所有的车型价格都已经回调。

其中宝马 X1、X3、5 系和 X5 售价分别“上调”5000、8000、10000 和 20000 元左右。 尽管优惠力度仍然较大,但目标是逐步回归到较为稳定的市场价格。

奔驰方面,虽然官方没有正式通知,但销售人员预计价格将会上调。奔驰 C 级的销售情况尤其引人关注,据销售人员称,每售出一辆 C,经销商将亏损 7 万元,这种不可持续的经营状态迫使奔驰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定价策略。

奥迪的情况也类似,主销车型 Q5L、A6L、A4L 已出现小幅提价,后续可能还会有调整,但幅度不会太大。

彼时一同在豪华市场制霸,此时携手退出价格战,BBA 这三位德国兄弟可谓是默契十足。

而它们退战的原因,似乎都是受亏损所致,经销商的日子不好过。

确实,价格战之下,销量下滑外加亏本销售,让经销商备受冲击,从今年开始,各地出现了多起经销商暴雷、跑路的事件。

以近期为例,有多名消费者反映自己在江苏盐城森风购买车辆却迟迟无法交付,或拿到车之后因为没有车辆合格证而无法上牌,森风集团疑似“暴雷”,老板也已经失去联系。

公开资料显示,森风集团旗下拥有超 60 家 4S 店、超 25 个代理品牌,是江苏盐城最大的汽车经销商。

还有作为国内最大经销商集团的广汇, 披露业绩预告显示,预计 2024 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亏损 5.83 亿元至 6.99 亿元 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亏损 7.56 亿元至 8.72 亿元。

其股票连续 20 个交易日低于 1 元,即将触发面值退市条款。

像森风和广汇这种经销商巨头都扛不住,更不用说其他体量较小的经销商了。

一旦经销商暴雷,从品牌到员工再到消费者,都会受到负面影响,在这种情况下,宁愿少卖也不能亏

还记得在去年,当价格战的狂潮袭来之时,奔驰宝马奥迪相继参战,降价幅度之大,让人瞠目结舌。

根据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,BBA 去年在国内的折扣率分别为 12.6%、17.66% 和 20.84%,作为对比,行业平均水平为 12.66%。

说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,无疑是宝马 i3,这辆官方指导价起售为 35.39 万元的车型,一度降至 20 万元以内

只是在去年,BBA 姑且可以靠着降价让利提振销量,但是在今年,销量也显露颓势,宝马上半年交付量为 37.59 万辆,同比下滑 4.2%,奔驰上半年交付 35.26 万辆,同比下滑 6% 左右。

更为关键的是,降价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牺牲品牌价值,而品牌价值恰恰是 BBA 引以为傲的资本。

为什么 BBA 能拥有高利润,在于品牌够硬,能支撑起溢价,可是现在,降价非但换不来销量,还少赚很多钱,更把自己牌子给砸了。

因此,有诸多业内人士认为,BBA 退战缩量涨价的原因,不只是在于要止损,更在于要重拾身价。

汽车博主 @你猫哥 表示,核心原因是:再降,价格体系就全面崩盘了

遥想当年,34C 坚守 30-40 万元档,56E 把控 40-50 万元档,反观现在,34C 落入 20 万元档,56E 逼近 30 万元。

而伴随着它们失守原价位段,就意味着价格体系的崩坏,进而影响品牌溢价能力。

一边是降价拉不起销量,另一边是降价损失品牌,在这种两难的局面下,放弃销量是理论上损失最小的选择。

因为这样既能稳住价格体系,又能保住品牌形象,不至于让数十年的耕耘毁于一旦。

借用IT之家 App 用户的评论,通俗点来说:不降价可以保持自己“豪车”的所谓尊严。

用燃油车时代的技术积攒的品牌价值,在新能源时代提升溢价,看上去确实有点违和。

但同样,必须得承认,以 BBA 为首的合资车企依然对相当多的人充满吸引力,并且有极厚的血条,不会轻易被打穿。

尽管很多人调侃豪车能拿得出手的就剩“品牌调性”,但这就足以让国产品牌喝一壶了。

因此对于国产群雄来说,价格、价值、技术、品牌要全面去卷,不要给合资反扑的间隙,并且要卷得积极、进步、有价值、有意义,不要演变成内耗乃至内斗。

同样,也别只是向内卷,更要向外卷,到海外市场大显身手,尽管很难,但要一步步突破,在合资车企的老家上上强度。

当国产车攘外安内之时,便是合资车内忧外患之际,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状态,不好受。

本文源自IT之家

  • 随机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热评文章

最新文章